干支宇宙定位
天干和地支如何組成六十甲子?
《三命通會》論人元司事一章,對天干地支有一段深入的描述:「夫一氣渾淪,形質未離,孰為陰陽。太始既肇,裂一為三,倏忽乃分,天得之而輕清為陽,地得之而重濁為陰,人位乎天地之中,稟陰陽沖和之氣。故此輕清者為十干,主祿,謂之天元,重濁者為十二支,主身,謂之地元,天地各正其位,成材於兩間者,乃所謂人也。」
歷史上,普遍認為干支是黃帝命大撓氏所作。
隋代蕭吉《五行大義》述:「支干者,因五行而立之,昔軒轅之時,大撓之所制也。蔡邕月令章句云,大撓採五行之情,占斗機所建也,始作甲乙以名日,謂之干;作子丑以名月,謂之支。有事於天則用日,有事於地則用辰。」這段話指明干支乃因五行而立,由方位(斗機)所建,以日月為用。
干,天干簡稱,共十干;
支,地支簡稱,共十二支,
干支對配,作六十甲子。
干支的出現,是先民立足地球,探索時空的見證。早在商朝後期,考古學家在帝乙時代的一塊甲骨上,發現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列表,學者認為是當時的日曆。這說明在三千年前商朝時已開始使用干支紀日。
以干支紀年出現較晚,大概萌芽於西漢,成熟於東漢。漢章帝元和二年(公元八十五年),朝廷下令全國推行四分曆與干支紀年。當時曆法家以夜空上木星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作為年支根據,木星繞日一周是地球的11.682年,在地球上觀察,每年木星順行一個宮位,即今年在子宮,明年到丑宮,第三年到寅宮……。
因木星繞日周期少於十二年,故每十二年在地球觀察都會移前少許,86年便移前了一個宮位,曆家稱之為超辰現象。
漢武帝太初元年,曆家更正木星在十二宮出現的超辰現象,將丙子年改為丁丑年。到了漢成帝末年,由劉歆重編的三統曆,又把太初元年改回丙子。
東漢以後,曆家再沒有用超辰法修正太歲每86年移前一個宮位的偏差。因此,仍有人認為年支是根據木星繞日周期制定的,又說因木土兩星相會的周期是60年,所以制定六十甲子周期。但這種說法看來是不真實的。因為,東漢至今二千年,干支紀年沒有間斷過,也沒有再以超辰法調整過,太歲木星仍以每86年移前一宮位運行,如是經過二千年,木星在十二宮已經前移了二十三次。故此,目前甲曆上的年支,與地球上觀察木星在黃道十二宮的實際所在宮位並不一致。每年太歲巡宮變成民間習俗,因為現行甲曆上的年支已無天象校正和確定。
甲曆以六十甲子干支紀年,每六十年重複一次,這種時間循環制式,在世界曆法上罕見。因為制曆者都知道,時間是不會倒流的,一年復一年,無論古今中外,年號只會遞增而不會回頭,為何甲曆的年干支在六十年便重複?唯一的解釋,六十甲子干支紀年的真正用途並非用作記錄歷史時間,它只反映五行在日地運行時出現的變化,而這種五行變化是周期性的。
(見《點算八字真機》詳論干支)
八字入門日班課程大綱:
適合對八字有興趣人士,學習起盤、認識五行生剋、干支十神、按盤定格,打好根基,輕鬆踏入子平命理之門。
第一課:八字來源
第二課:起四柱
第三課:排大運
第四課:十干十二支
第五課:干支關係
第六課:干支合化
第七課:十神原理
第八課:十神生剋
第九課:五行生剋
第十課:八字格局
第十一課:分喜忌
第十二課:定格局